
关于商朝王族的起源,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,包括河南说、山东说、陕西说、山西说、安徽说、河北说、东北说等。然而,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,大部分理论已经被淘汰,现今主要剩下河北说和东北说。河北说的依据主要来自于考古发现的早商遗址,这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支持。那么,为什么我认为商朝的起源在东北呢?这是因为商朝的祖先经历了从东北到中原的迁徙过程,本文将探讨这一迁徙路线以及相关的证据。
最初,商人是一个游牧民族,他们的活动范围大致在辽河流域至燕山一带。那么,如何证明这一点呢?首先可以从民族起源的神话来分析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商朝的祖先——殷契,是由一只玄鸟的蛋孵化而生的,这个神话传递了商朝与鸟的图腾崇拜。类似的鸟生传说在东北的多个民族中都有出现,比如肃慎、扶余、高句丽和女真等民族也有类似的起源神话。《高丽太王碑》记载,高句丽的祖先也是由剖卵而生。类似的神话在满洲的起源中也有所体现,显示出东北民族普遍有鸟生的传统。
展开剩余79%进一步追溯商朝的始祖——契的出生地,《荀子·成相篇》和《世本·居篇》都提到契出生在“砥石”,而砥石山在古代被认为是辽河的发源地。这些记载表明,商朝的祖先很可能源自辽河流域,正是这个地区孕育了红山文化,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,这些玉器在雕刻工艺和风格上与商代的玉器有许多相似之处。
然而,红山文化并不等同于商朝的祖先创造的文化。通过DNA检测,红山文化的居民属于N单倍群,这意味着红山文化虽然与商朝有一定联系,但商朝的祖先并未直接创造这一文化。红山文化更多的是对商朝文化的影响之一。
除了文化上的联系,商朝的习俗也能体现出其游牧民族的特征。比如,商朝的男子发型多为辫发,这种发型在东北地区的民族中较为普遍,如女真、满族、扶余、高句丽、契丹和蒙古等都有人使用类似的发型。此外,商朝的祖先也以牧畜为主,他们驯养牛马,发明了马车,体现出他们的游牧性质。《竹书纪年》和《世本·作篇》中记载商朝祖先通过驯马和牛的方式来进行运输,这也是游牧民族的典型特征。
在殷墟遗址中,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马车,这是中国最早的马车遗物。通过对这些遗物的分析,可以推测出商朝很可能是将这种马车技术从草原地区带入中原的。商朝的先王王亥还带着牛羊与周边部族进行贸易,商朝的祖先以游牧为主,农耕民族则不大可能拥有如此大量的牲畜。
商朝在中原建立后,其国王也像游牧民族一样通过贸易来获取更多资源,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“商人”这一词后来用来指代做生意的人。商朝的商业发展较为发达,出土的货币证明了这一点。这种经济活动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特点——通过与周边民族的贸易来弥补他们在资源上的不足。
商朝的建立过程中,他们通过与东夷部族结盟,并依靠大量的牛羊进行军事同盟,最终打败了夏朝。商朝建立后,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牧场,管理这些牧场的官员被称为“牧”或“亚”,这些官职后来演变为诸侯制度。因此,商朝的王族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游牧民族的管理方式。
此外,商朝的国君也把打猎视为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历史上只有像鲜卑、契丹、蒙古、女真等游牧民族的王朝才会如此重视打猎,而农耕民族的国君则更多地专注于农业。商朝的国君频繁参与大型的狩猎活动,这也是游牧民族尚武传统的体现。
商朝在历史上还以奴隶制著称。商朝的奴隶制主要来源于征服异族的过程,而这种奴隶制正是游牧民族的传统——征服后将战俘或其他民族的人沦为奴隶。相比之下,周朝的农耕民族逐渐缩小了奴隶制的规模,因为他们更依赖农业劳动力。
商朝在早期一直处于迁徙状态,直到盘庚迁都殷之后,才开始相对稳定。商朝的迁徙体现了他们尚未完全适应农耕文明,仍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。商朝的迁都距离非常远,这与农耕民族的轮换耕作不同,表明商朝的定居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。随着农业经济的逐渐崛起,商朝最终融入了农耕社会,成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商朝的灭亡标志着其王族的衰退,然而根据历史记载,一部分商朝人并未完全消失,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留在中原,而另一部分则迁回东北。箕子便是迁回东北的代表人物之一。随着时间推移,商朝的遗民逐渐融入周朝的统治,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汉族。
综上所述,商朝的起源与后来的鲜卑、蒙古、女真等民族相似,最初通过武力征服中原,并带来了奴隶制和牧场制度。尽管商朝王族最终融入了农耕文明,但他们的游牧背景仍深深影响了商朝的政治与文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